笔趣阁顶点 > 重生之异界入世修行 > 第三百九十六章 模块化的使用

第三百九十六章 模块化的使用

推荐阅读:
笔趣阁顶点 www.bqdd.cc,最快更新重生之异界入世修行 !

    ps:  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模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模块化是指产品生产和工艺设计的模块化,而广义模块化是指把一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组织和过程等)进行模块分解与模块集中的动态整合过程。 按照日本产业经济学者青木昌彦的观点,最早有关模块化的论述可以上溯到亚当.斯密,模块化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分工,将这种企业层面的分工构想扩展到产业组织的领域,就是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最简单的理解。

    模块化理论

    一、形成背景

    “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

    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模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模块化是指产品生产和工艺设计的模块化,而广义模块化是指把一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组织和过程等)进行模块分解与模块集中的动态整合过程。 按照日本产业经济学者青木昌彦的观点,最早有关模块化的论述可以上溯到亚当.斯密,模块化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分工,将这种企业层面的分工构想扩展到产业组织的领域。就是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最简单的理解。

    模块化生产在工业经济时代最先是作为一种工艺设计方法被运用到钟表、汽车制造等行业。最早对模块化进行研究的是西蒙(simon。1962)。他提出了模块的“可分解性”,阐明了模块化对于管理复杂系统的重要性。由于工业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还在由数量消费到质量消费转型的阶段,产业是以福特制为基本的组织形态,所以模块化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工业设计的方法,并没有被完全运用到产业组织理论中。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进人信息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企业面对的是全球化的竞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由质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过渡。在此背景下,柔性生产、虚拟组织等后福特制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产业也由纵向分工向横向分工转变。一些经济学家发现,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这一扁平化与柔性化趋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模块化的研究也由工艺设计向组织设计转变。cremer比较分析了信息同化型与信息异化型模块系统的信息效率。

    二、两种模式

    青木昌彦提出了模块集中化的两种模式,包括事先规定了模块之间联系规则的“a”模式,模块联系规则可以不断改进的“j”模式,以及各个模块内部的信息处理完全“包裹化”这一条件;他甚至认为模块化是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本质。哈佛商学院两位院长鲍德温和克拉克通过对硅谷高科技风险企业模块化集群的分析,得出新经济时代就是“模块化时代”的结论,于是产生了模块化理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历了低迷的经济增长,日本的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在反思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很多日本学者开始关注模块化这一概念。于是。模块化理论在日本作为分析信息产业革命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工具,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领二郎、池田信夫、浅沼万里等学者都曾撰文对产业经济的模块化理论进行了探讨。青木昌彦在他的<模块化:新产业结构的本质 xmlns:模块化=‘模块化‘>一文中对模块化理论进行了总结概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概念,探讨了模块集中化的三种信息组织模式。

    近年来,中国国内也有学者开始研究产业组织的模块化问题,二零零三年陆国庆在<产业经济研究>上发表《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认为产业结构模块化是信息技术革命对产业演进的影响之一。同年朱瑞博在《中国工业经济》上撰文指出模块是产业融合的载体,模块整合导致了产业融合的出现。随后他还以ic产业为例研究了模块的整合问题,发表《系统经济:新经济的本质——兼论模块化理论》,从产业系统论的角度研究了模块和模块化,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三、主要优势

    1、子模块独立设计

    现代模块化的产业结构下,每个模块只须遵守固定的标准,而各模块自身的融资、设计、生产等全部可以由模块内部进行。子模块能够进行独立设计是现代模块化与传统分工最大的区别,它使创新在每个模块的层面得以进行。除此以外,子模块的独立设计促使系统中的子模块必须经常不断地创新,否则会很容易被系统外模块替换掉,而系统外的模块可能也在通过努力发展尝试进入该系统。这样,每个模块都有淘汰出局的压力,从而使整个链条的生产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2、模块的可变性

    模块本身对下级系统的不确定性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可以通过添加、拆分、整合、转化等“模块化的操作”应对子模块的各种临时的改变。比如一个模块失去市场价值或出现更新的技术可以取代它,那么就可以通过转化、更新或替代的模块操作迅速使系统恢复有效性和最佳状态。另外,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可以通过合并模块、拆分模块等使整个生产链条符合市场的要求。

    3、模块的延展性

    延展性指模块可以通过扩充子模块的办法来完善甚至改变模块的功能,比如电脑行业中的外部设备和由电脑衍生的数字产品就是如此。电脑刚刚诞生时,配套的外部设备很少,而随着电脑行业的发展,附加的模块成为非常受人欢迎的补充产品,如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mp3等,它们使电脑的功能不断扩展,同时与电脑的销售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这些模块甚至可以从上级模块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脑数字产品几乎都形成了单独的模块,专门从事生产这些产品的商家已经形成规模。子模块的可变性和延展性使整个系统更加富有弹性,更容易适应现代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形势。

    4、引入新型的竞争与合作

    在共同标准下(模块化理论称之为“看得见的信息”),上级模块可以选择不同的下级模块,这使得竞争性在模块化的组织结构中表现得很明显。模块化环境下的竞争比传统环境下要激烈,因为企业必须不断地进步,否则就能够在市场上找到更好的模块提供商,它们把握了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更有效的产品,从而淘汰现有的模块供应商,这是一种“背对背的竞争”,竞争的焦点是设计研发和创新;

    此外,这种制度安排也为拥有新技术的小企业带来了更多与大企业合作的机会,由新技术催生的新型企业很容易与上层的模块达成合作,使之融入上层的模块,成为它的子模块,条件当然是引入这种新的子模块可以改进整个模块的水平,或者可以用这种新的子模块来替代原有的模块。

    这种合作可能比想象的要紧密得多,在硅谷,很多小企业的奋斗目标就是被大企业合并,使两者融为一体,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思科公司,众所周知,思科是一个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但是这种超凡的技术不仅仅源自自己的研发,而是它利用从外部购买的最尖端的技术来组成自己的模块。人们把这种研发方式称为“a&d”(并购与开发),这与“r&d”(研究与开发)相对应。(未完待续。。)u